7、
問:「讓花朵聽音樂或給予好環境,花會長得好;
水或其他物質會隨環境變化,此等無情應是有佛
性,否則那能如此!」其義為何?
答:
此恐是誤會。曰:一切植物、礦物皆有物性、物
理;如向地性、向光性、水流濕、火就燥等,此
等四大和合—依報之物體,均受有情心識見分之
共業招感,而有不同的相分境產生,故識有現量、
比量、非量;境有性境、帶質境、獨影境。所謂
「相由心生,境隨心轉」、「三界所有法,唯是
一心作」,如欲界:心識見分挾帶起欲界外塵境,
色界:心識見分挾帶起色界外塵境,乃至無色界:
無五識心、無外塵境等。無情是依報,必須依正
報而存在,係有情藉以生活、安身、立命之器世
間,不可能具有佛性,而能成佛;唯有一切有情
具足一切種智時,才能成佛。有情因有心識,故
能動,稱為動物;無情無心識,故不能動,稱為
植物、礦物,否則菩薩應不稱「覺有情」,應改
為「覺無情」。又六祖法寶壇經云:「有情來下
種,因地果還生;無情亦無種,無性亦無生。」
意謂:有心識之有情,薰習菩提種性,因地心終
成佛果;無心識之無情,無菩提種性,無佛性、
亦無自性,幻起幻滅,生亦無生。
又經有無量義,角度不同、層次分屬。楞嚴經云:
「純想則生,純情則墮。」菩薩稱覺有情,有情
本覺,何以入於迷情、情執深重?以人我執、法
我執故—謂由於第七識染污,迷惑顛倒,其見分
誤執第八識見分為自內我,又執第八識見分所帶
起之相分為常、一之實我、實法,而現起第七識
相分之帶質境—通情(第七識見分)本(第八識
相分),致有情終日鎮於此迷情,故菩薩—覺有
情,令有情眾生覺悟此迷情。若有情覺此迷情,
究盡成佛(無情),捨有漏及劣無漏種子,離於
異熟性,不再有一切種之
薰習、變異(無種),此時純善清淨,超越善、
惡性之分別(無性),又緣起無自性(無性),
生即無生,證無生忍及無生法忍(無生)。
大乘密嚴經密嚴道場品,金剛藏菩薩摩訶薩唯然
受教,佛言:「善男子!三摩地勝自在金剛藏如
來,非蘊亦非異蘊,非依蘊非不依蘊,非生非滅,
非知非所知,非根非境,何以故?
蘊處界、諸根境等皆鄙陋故,不應內外而見如來,
且色無覺知,無有思慮,生已必滅,同於草木、
瓦礫之類,微塵積成,如水聚沫,•••」謂佛
陀以色無覺知、無有思慮,生已必滅,同於草木、
瓦礫之類,幻起微塵積成,幻滅如聚沫,何來無
情皆有佛性,皆可成佛之邪見!概因不明心、不
見性故;不相應無漏法,無親自體驗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