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、
問:
何謂勝義根?勝義根是神經系統?是腦部嗎? 
答:
一、勝義根又稱正根,有下列二義:
(一)小乘有部將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五根分為
扶塵根與勝義根,扶塵根即指眼球、耳穴、鼻柱
等可見部份,勝義根則以扶塵根為所依處,以地、
水、火、風四大種所造之淨色為體,具有發識、
取境之作用。故知扶塵根乃勝義根之所依處,具
有扶持助成之功能,如上記所說之眼球等,皆為
四大和合所成之肉團,其體粗顯,本身無感覺認
識作用。勝義根則以扶塵根為所依處,取外界之
境,而於內界發起識,其體清淨微妙,非肉眼所
能見,乃四大種所造極微之集合,係五根所據以
產生感覺、認識作用之實體,相當於現代所稱之
五官之神經。
(二)唯識十大論師中之護法論師根據唯識大乘
之教義,主張扶塵根為根之依處,勝義根為四大
種所造之現行清淨色,此一說法與小乘有部大致
相同,惟護法菩薩並未如小乘所認為:根之極微
乃具有實體之心外色法。
二、人體的神經系統
依據楊冠政教授所著生物課本指出:人體的神經
系統包括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。
(一)中樞神經系統:是由腦和脊髓之神經系統
所組成。 
腦:蒐集和處理感覺信息,發生反應,儲存記憶,
產生思想和情緒。
脊髓:傳送信息至大腦,或傳送大腦發出的信息,
控制反射活動。
(二)周圍神經系統:負責在中樞神經系統與身
體其他部份間的信息傳導,通常包含運動系統和
感覺系統。
運動系統的神經元:輸出中樞神經系統的信息,
控制肌肉與腺體的活動。
感覺系統的神經元:從感覺器官輸入信息至中樞
神經系統。
運動系統由二種不同之神經系統構成,即體神經
系統和自律神經系統。
體神經系統:控制骨骼肌肉的隨意運動。
自律神經系統:藉影響器官、腺體和平滑肌產生
不隨意反應。此系統包含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。
此二種神經同時分布在同一器官,大多具有相互
拮抗之作用。
 

    人體神經系統的名稱、來源及功能表

 
 
 
三、人腦的構造與功能
依據楊冠政教授所著生物課本指出:人腦位於脊
髓之上方,可分為大腦、小腦、間腦和腦幹等部
份。此外,脊髓中央的小管延伸至腦部,膨大而
成為腦室。人腦共有四個腦室,其內充滿腦脊髓
液,且各腦室互相連通。
(一)大腦是中樞神經的整合中心
大腦位於腦部最上端,且是最膨大的部份,它是
中樞神經系統的整合中心。
大腦可分成左右兩半球,其表皮為灰質,也就是
大腦皮層;其內為白質。
大腦皮層依解剖學之區分,每個腦半球可分四葉:
頂葉、額葉、枕葉和顳葉,各葉均具有不同之功
能。
頂葉:係主要感覺區,接受來自身體各部份,如
眼、手、臉和口的感覺刺激,包括觸覺、溫覺、
痛覺等。而感覺聯合區能將感覺作適當的辨別與
鑑識。
額葉:係主要運動區,其運動皮層能發出神經衝
動,管制人體各部份骨骼肌肉的運動。其鄰近的
運動聯合區,管制有關運動的各器官,例如:說
話、涉及顎、唇、舌以及喉部肌肉的聯合運動。
此外,在聯合區涉及高級智能,其與推理、思考、
計劃等高級智能產生關係。
枕葉:係主要視覺區,接受來自眼部的光線刺激,
此刺激代表何種意義,要依靠視覺區來區別。
顳葉:係聽覺和嗅覺區,其能依據傳入的音波和
氣味化學分子所產生的神經衝動,而產生聽覺和
嗅覺。同時藉聽覺聯合區能將外來刺激辨識其意
義,是琴聲或是鳥聲。
(二)間腦是由視丘和下視丘所組成
視丘:是傳遞感覺的接力站,凡是來自脊髓或視
丘下部的神經纖維,均在此與大腦感覺區的神經
纖維相接。
下視丘:含有調節體溫及管制食慾、口渴、血壓
和睡眠等的中樞;亦含有神經分泌細胞,能分泌
激素控制腦垂腺的功能。
(三)腦幹傳導資訊和控制自律活動
腦幹:是由中腦、橋腦和延腦組成。所有來自全
身各處輸向大腦的訊息及高級腦中心區所發出之
運動指令均經過腦幹。
延腦:與脊椎相連,為自律神經的反射中樞,多
種內臟的活動受其控制,如呼吸、心跳、吞嚥和
消化等。
(四)小腦協調運動和平衡
小腦:位於腦幹的背部及大腦之下端,亦可分成
左右小腦半球,具有協調身體各部骨骼肌的活動
功能。
           人腦的構造與功能表
 
 
 
四、綜上可知:
(一)所謂勝義根,宜指神經系統,特別指有扶
塵根之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五根之神經系統;勝
義根以扶塵根為所依處,為四大種所造之現行清
淨色,且有發識、取境之作用。
(二)腦部由大腦、小腦、間腦及腦幹等四部份
組成,大腦由皮層之灰質及其內之白質所成,每
個腦半球分為四葉;間腦是由視丘和下視丘組成;
腦幹是傳導訊息和控制自律活動;小腦是協調運
動與平衡,已略為說明如上述,請詳見「人腦的
構造及功能表」,得知腦部是中樞神經的整合中
心,負責訊息處理,是感覺、運動、視覺、聽覺
聯合區等種種功能。可見腦部與前述之神經系統
有別。
(三)以上各節係眾生生命現象之解說,仍虛妄
不實、空、無自在,學人自不必執取,不必辯諍,
畢竟還不是第一義之人我空慧及法我空慧,宜觀
一切法如幻、空、無自在,繼續增長戒定慧,修
證三乘菩提分法,早入菩薩道種智,證無上法忍,
乃至得圓滿諸波羅蜜為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