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、
問:
甚麼是實相(理一心)念佛三昧之見佛(佛性)?
見甚麼性?見性之階位及經論依據為何?
答:
(一)《大法鼓經》云:「一切眾生悉有佛性,
無量相好,莊嚴照明,以彼性(佛性)故,一切
眾生得般涅槃。」
(二)《大乘起信論》云:「得見心性,名究竟
覺」。
(三)《金剛經》云:「不住色、聲、香、味、
觸、法生心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又云:「若
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得見如
來」等均是見佛性之時節。
(四)《六祖法寶壇經》到處皆指歸佛性,諸如:
『善知識,道須通流,可以卻滯?道即通流,心
若住法,名為自縛』,又『善知識,•••善知
識!無者無何事?念者念何物?無者,無二相,
無諸塵勞之心•••念者,念真如本性。真如,
即念之體。念即是真如之用。真如自性起念,非
眼耳鼻舌能念。真如有性,所以起念。真如若無,
眼耳色聲當時即壞。善知識!真如自性起念,六
根雖有見聞覺知,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。故云:
能善分別諸法相,於第一義而不動等•••』。
(五)《大般涅槃經》卷八云:「迦葉菩薩白佛
言:世尊!我知故問,非為不知。我為菩薩大勇
猛者,問於無垢清淨行處,欲令如來為諸菩薩廣
宣分別奇特之事,稱揚大乘方等經典。如來大悲,
今已善說,我亦如是安住其中,所說菩薩清淨行
處,即是宣說大涅槃經。世尊!我今亦當廣為眾
生顯揚如是『如來秘藏』,亦當證知真三歸依處。
若有眾生能信如是大涅槃經,其人則能自然了達
三歸依處,何以故?『如來秘藏有佛性』故。其
有宣說是經典者,皆言身中盡有佛性,如是之人
則不遠求三歸依處。何以故?「於未來世,我身
即當成就三寶,是故聲聞、緣覺之人及餘眾生,
皆依於我恭敬禮拜。善男子!以是義故,應當正
學大乘經典•••善男子!如來亦爾,於諸眾生
猶如良醫,知諸煩惱體相差別而為除斷,開示如
來秘密之藏─『清淨佛性常住不變』。若言『有』
者,智不應染;若言『無』者,即是妄語。若言
有者,不應默然,亦復不應戲論諍訟,但求了知
諸法真性,凡夫之人戲論諍訟,不解如來微密藏
故。
若說於『苦』,愚人便謂身是無常,說一切苦,
復不能知身有『樂』性。若說『無常』者,凡夫
人計一切身皆是無常,譬如瓦坯;有智之人應當
分別,不應盡言一切無常,何以故?我身即有
『佛性種子』。
若說『無我』,凡夫當謂一切佛法悉無有我;智
者應當分別,無我假名不實,如是知已,不應生
疑。若言『如來秘藏空寂』,凡夫聞之生斷滅見,
有智之人應當分別,如來『是常,無有變易』。
若言『解脫喻如幻化』,凡夫當謂得解脫者即是
磨滅;有智之人應當分別,人中師子雖有去來,
常住無變。若言『無明因緣諸行』,凡夫之人聞
已分別,生二法想,明與無明;智者了達其性無
二,無二之性即是『實性』。
若言『諸行因緣識』者,凡夫謂二行之與識;智
者了達其性無二,無二之性即是『實性』。
若言『十善十惡、可作不可作、善道惡道、白法
黑法』,凡夫謂二;智者了達其性無二,無二之
性即是『實性』。
若言『應修一切法苦』,凡夫謂二;智者了達其
性無二,無二之性即是『實性』。
若言『一切行無常』者,如來秘藏亦是無常,凡
夫謂二;智者了達其性無二,無二之性即是『實
性』。我與無我,性無有二;如來秘藏其義如是,
不可稱計,無量無邊,諸佛所讚。我今於是一切
功德成就經中皆悉說已。善男子!「我與無我,
性相無二,汝應如是受持頂戴•••。」
無量菩薩雖具足行諸波羅蜜乃至十住,猶未能見
所有佛性,如來既說,即便少見。是菩薩摩訶薩
既得見已,咸作是言:「甚奇,世尊!我等流轉
無量生死,常為無我之所惑亂。」善男子!如是
「菩薩位階十地」,尚不了了知見佛性,何況聲
聞、緣覺之人能得見耶?
復次,善男子!譬如仰觀虛空鵝鴈,為是虛空?
為是鵝鴈?諦觀不已,彷彿見之。十住菩薩於如
來性知見少分亦復如是,況復聲聞、緣覺之人能
得知見?善男子!譬如醉人欲涉遠路,矇矓見道,
十住菩薩於如來性知見少分,亦復如是。
善男子!譬如渴人行於曠野,是人渴逼,遍行求
水,見有叢樹,樹有白鶴,是人迷悶,不能分別
是樹、是水,諦觀不已,乃見白鶴及以樹叢。
善男子!十住菩薩於如來性知見少分,亦復如是,
•••。
復次,善男子!譬如有人於夜闇中見畫菩薩像,
即作是念:『是菩薩像、自在天像?大梵天像或
染衣耶?』是人久觀,雖復意謂是菩薩像,亦不
明了。十住菩薩於己身分見如來性亦復如是,不
大明了。善男子!所有佛性如是甚深,難得知見,
唯佛能知,非諸聲聞、緣覺所及。
善男子!智者應作如是分別,知如來性,•••。
復次《大般涅槃經》卷二十七云:「若有菩薩具
足智慧、福德二莊嚴者,則知佛性,亦復解知名
為佛性,乃至能知十住菩薩以何眼見,諸佛世尊
以何眼見。」
又卷二十七亦云:「佛性亦爾,一切眾生雖不能
見,十住菩薩見少分故,如來全見。」
同卷又云:「復有眼見,諸佛如來、十住菩薩眼
見佛性。」
又卷二十八亦云:「眼見者謂十住菩薩、諸佛如
來眼見眾生所有佛性。」
(六)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十住品云:
「佛子!云何為菩薩灌頂住(十住位菩薩)?此
菩薩得成就十種智。何者為十?
所謂:震動無數世界、照耀無數世界、住持無數
世界、往詣無數世界、嚴淨無數世界、開示無數
眾生、觀察無數眾生、知無數眾生根、令無數眾
生趣入、令無數眾生調伏,是為十。
佛子!此菩薩身及身業,神通變現。過去智、未
來智、現在智成就佛土,心境界、智境界皆不可
知,乃至法王子菩薩亦不能知。
佛子!此菩薩應勸學諸佛十種智。何者為十?所
謂:三世智、佛法智、法界無礙智、法界無邊智、
充滿一切世界智、普照一切世界智、住持一切世
界智、知一切眾生智、知一切法智、知無邊諸佛
智。何以故?欲令增長一切種智;有所聞法,即
自開解,不由他教故」。
 
(僅供參酌):
依以上《大法鼓經》、《大般涅槃經》及諸經佛
所說義,略為:
1、一切眾生悉有佛性,以有佛性故,一切眾生
得般涅槃。
2、無二之性即是實性,即是佛性。
3、如來藏中有佛性,六根門頭祖師意,旋汝倒
聞(念、見)機,反聞聞(念、見)自性,性成
無上道。
4、十住菩薩眼見佛性,猶未明了,乃至「如是
菩薩位階十地」,尚不了了知見佛性,何況聲聞、
緣覺之人而得見耶?
5、是以菩薩自第十住位起,歷經十行位、十迴
向位(此三賢位之見性猶未時時明了,雖相應
「無漏慧」,均只是少分或多分伏分別煩惱障及
所知障,習氣性障有時難免現前,不必多怪!
故乃「非為聖證,不作聖心」,切莫以聖位自居
之。至初地證見真如後,可斷惑證真,斷除一一
二品分別我執、分別法執之隨眠種子,「無漏智」
現行,入於聖位,習氣性障不易現起)、乃至十
地、等覺、妙覺共四十二階位,均是眼見佛性之
因緣;當然,不論古德或今人,隨其福德資糧及
戒定慧功夫愈高,品位愈高,階位愈高,見性愈
是時時刻刻了了分明,隨順佛性,迨至佛地乃能
究竟圓滿「見性成佛」矣!
6、正法時期,修行人之證量往往比像法高,像
法又比末法高,但隨個人根器、因緣願力不同,
亦不可一概而論,也不必刻意崇古薄今,持平客
觀判別即可,均不必執著也。
7、悟後可涉入下列經律論,自我驗正並深廣戒、
定、慧三無漏學及悟境。
戒方面:
可研讀梵網經菩薩戒等,並可求受菩薩戒、五戒
等。
定方面:
繼續憶佛念佛,微細觀照真心、佛性,契入「事、
理一心」念佛,增長根本無分別智,再證入事理
一心念佛三昧,深入《楞嚴經》之實修、解結之
行門等,達於念佛圓通之境地。
慧方面:
可研讀《心經》、《金剛經》、《圓覺經》、《
六祖壇經》、《維摩詰經》、《楞嚴經講義》、
《楞伽經》、乃至《華嚴經》等大乘了義經典。
又可研《百法明門論》、《八識規矩頌》、《成
唯識論》、《瑜伽師地論》、《解深密經》等真
常唯識等經論或般若經論。又可深讀《彌陀經疏
鈔演義》、《觀無量壽佛經》、《稱讚淨土佛攝
受經》、《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》等淨土經
論或淨土宗祖師著作、聖賢錄或禪宗《碧巖錄》、
《景德傳燈錄》等。最好是參與善知識指導之悟
後共修,隨其深入悟境及後得無分別智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