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17、問:念佛「心念心聽」的正確法義為何? | 
|  | 
| 答: | 
| 1、 | 
| 
| 「心念心聽」宜改為心念心知。所謂:「眼見色, |  
| 耳聞聲,…,乃至意知法。」意者,指意根(即 |  
| 是心);意知法,即心念心知。心不可能聽,聽 |  
| (聞)是耳根的功能。言「心念心聽」者,恐有 |  
| 不解唯識真實義之虞。初機念佛人(前一∼二年) |  
| 持名念佛,可「口唸耳聽」,慢慢深入後是 |  
| 「口唸耳聞心想」,或進一步「心念心想」、 |  
| 「心念心知」、「心執心持」或「心念專精」; |  
| 所謂心念,即默念,即是在吾人心口之意根(即 |  
| 佛法輪中心點之位置)心執心持、默執默持名號。 |  
| 依唯識法義:以「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」之 |  
| 六根,緣「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」之六塵, |  
| 而起「見、聞、嗅、嚐、覺、知」之作用,而有 |  
| 「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」六識,此十八界, |  
| 能所分明,特別是「意知法」之意義,一切唯心 |  
| 造,名相不宜混用。 |  | 
|  | 
| 2、 | 
| 
| 念佛由口唸漸次入心念(即意念)、默念(乃心 |  
| 聲-非是音聲)默持(或心知),日久成憶;又 |  
| 心念心知自成記憶、憶念,自然就可心中憶想佛; |  
| 漸成就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謂「都攝六根, |  
| 淨念相繼」之功夫。有此功夫,即可入「事一心」 |  
| 或理一心念佛,請詳見本會所出版《念佛三昧解 |  
| 行》,此乃九地照了菩薩親撰,由印光法師轉傳, |  
| 亦可至本門網站《法音宣流→圓頓教法→教科書 |  
| 類》下載。 |  | 
| 3、 | 
| 
| 進入事一心以後,若信願行具足者,可往生極樂 |  
| 世界凡聖同居土中品,所以能「心念心憶」或 |  
| 「心知」或「心覺知」或「心了知分明」者,皆 |  
| 可往生;惟若以「口唸耳聽」者,因意識分別心 |  
| 仍在,定力不足難以入意根,不易達到事一心, |  
| 則恐難以往生,故「口唸耳聽」之法,對於初機 |  
| 念佛者則宜,惟漸次宜避免使用,免自障礙契入 |  
| 一心不亂之機緣。蓋「聽」(聞)是耳根緣聲塵 |  
| 而起的作用。所謂「心聽」,應是「心知、心覺 |  
| 知、心憶、心想、心執、心持」等正義之誤會、 |  
| 誤用,基本唯識要分明,名正才能如理作意,如 |  
| 理念佛,方不致妨礙修行,而能速得事一心或理 |  
| 一心不亂。 |  | 
| 4、 | 
| 
| ◎大方廣佛華嚴經》云:「若人欲了知,三世一 |  
| 切佛,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」意指即使是 |  
| 要成聖作佛,或往生佛國淨土,一切都不離「心」 |  
| 的作用。 |  | 
| 
| ◎《十句觀音經》云:「朝念觀世音,暮念觀世 |  
| 音,念念從心起,念念不離心。」 |  | 
| 此等皆分明強調「心念默念,而不在口念」。 | 
| 口唸者,識心分別較強不懂攝心以為戒,不易 | 
| 入一心不亂。 | 
| 
| ◎羅什法師譯《佛說阿彌陀經》云:「若有善男 |  
| 子、善女人,聞說阿彌陀佛,執持名號,若一日、 |  
| 若二日、若三日、若四日、若五日、若六日、若 |  
| 七日,一心不亂。其人臨命終時,阿彌陀佛與諸 |  
| 聖眾,現在其前。是人終時,心不顛倒,即得往 |  
| 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。」念佛入心(意根)才是 |  
| 心不顛倒,口唸分別,恐難入意根之心念、默念、 |  
| 憶念,不易入事一心不亂,有違《彌陀經》心執 |  
| 心持名號之法意;又其中「一心不亂」四字,玄 |  
| 奘法師在《稱讚淨土佛攝受經》中譯為「繫念不 |  
| 亂」,雖用辭略有異,要皆著重「心念」、「心 |  
| 持」工夫;一切唯「心執心持」名號,才是經文 |  
| 之執持名號之正義。 |  | 
| 
| ◎廣欽老和尚開示錄指出:「念佛重在心念專精, |  
| 且晝夜不間斷、不雜亂;但是你們能口念、耳聽、 |  
| 心想就是下手功夫,慢慢自然就會做到不分晝夜, |  
| 一心念佛不亂。由於念佛得定而發慧,必有成就。
」 |  | 
| 廣老大德日夜不倒單的常憶念佛,既不見其口念, | 
| 又不見其掐動念珠。台糖公司的周宣德居士曾終 | 
| 宵陪廣老,欲知其念佛方法,經一夜七、八次追 | 
| 詢,終獲結論:以廣老是強調晝夜念佛不間斷、 | 
| 不雜亂,故是憶念;又心中默念佛名號時,感覺 | 
| 佛號由心生,心執心持佛號,阿彌陀佛就在我心 | 
| 中。心念心知,心佛不二,此即是《彌陀經》心 | 
| 執心持名號的精義,念佛往生極樂淨土的關鍵。 | 
| 念佛人不可不知,不可不會。 | 
| 
| ◎李炳南老居士曾開示:「憶佛是憶佛,念佛是 |  
| 念佛,經典不會這樣糊塗的。 |  | 
| 念佛是念茲在茲,憶佛是心時時刻刻想著佛。 | 
| 這個力量很大,我本人正往這個路上走,可惜還 | 
| 不太…,這是實在話。」詳情請自查閱《明倫月 | 
| 刊》。可見心時時刻刻想著佛,非常重要,易於 | 
| 繫念不亂,易於專注憶念佛故。 | 
| 
| 又「執持名號」者,初學念佛人將佛號口念耳聽, |  
| 為從表義名言入手,漸至純熟後,改為「心念」、 |  
| 「默念」、「憶念」,從意根下工夫,當即進入 |  
| 第七識相續相、智相之境界,而能淨念相繼,必 |  
| 可事半而功倍,蒙佛接引,必生淨土矣! | 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