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
為何默想默念比出聲念佛更有效果?
 | 
| 
         一西佛子 述
 | 
| 
 
 | 
| 
元朝天如惟則禪師,幼年出家,師事中峰明本禪
 | 
 
| 
師,繼承臨濟宗法脈,其後由禪入淨,兼弘淨土
 | 
 
| 
教法,曾作《淨土或問》,以問答體例,闡述淨
 | 
 
| 
土行門法要,教人念佛宜專持名號、「念念相續,
 | 
 
| 
繫緣佛號」、切願求生淨土;他嘗舉永明延壽之
 | 
 
| 
「有禪無淨土,十人九蹉路。無禪有淨土,萬修
 | 
 
| 
萬人去。」用以警策淨土行人;以此念佛因緣,
 | 
 
| 
承佛示知,天如大師目前為往生極樂之五地菩薩。
 | 
 
 | 
| 
現今淨土行人,往往只注重口誦,甚至唸到聲嘶
 | 
 
| 
力竭,卻不知從心做起,如此念佛,實是有口無
 | 
 
| 
心,又如何能制心呢?許多人念佛多年,仍不得
 | 
 
| 
力,就是這個原因,所謂「口念彌陀心散亂,喊
 | 
 
| 
破喉嚨也枉然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
 | 
 
 | 
| 
大師在《師子林天如和尚語錄》卷七中說道:
 | 
| 
「繫念之法,不拘行住坐臥,不必出聲損氣,唯
 | 
 
| 
務至誠,默想默念,念念相續,心無間斷•••」
 | 
 
 | 
| 
這段話,正好與大勢至菩薩的「都攝六根,淨念
 | 
 
| 
相繼」相呼應;因為出聲持名念佛,僅與第六識
 | 
 
| 
相應,所以常常妄念遷流而不自知,較不易入心;
 | 
 
| 
而默想默念與憶佛念佛屬於「顯境名言」念佛,
 | 
 
| 
與第七識相應,因有一念相應慧之功用,在修行
 | 
 
| 
上,自然用力少而成效彰。
 | 
 
 | 
| 
一般人初學念佛,多是先從出聲持名念佛開始,
 | 
 
| 
就像小學生入學的第一堂課,無不以高聲朗誦為
 | 
 
| 
入門之法,等到能憶持不忘了,則需轉為默想、
 | 
 
| 
默念或憶念為主,才能「念念相續,心無間斷」。
 | 
 
| 
因為默念或憶念是專注在「意根」;出聲念則動
 | 
 
| 
用到舌根、身根、耳根,較難做到「都攝六根、
 | 
 
| 
淨念相繼」,功效自然遠比攝在意根差很多。何
 | 
 
| 
況出聲念甚或大聲念,久之必然損氣傷身,對於
 | 
 
| 
淨土修學又無實益,殷望淨土行人深思改進之,
 | 
 
| 
依教奉行。
 | 
 
 |